柏林影节总监直言:《映后长时间鼓掌》是胡闹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翠西·图特,柏林电影节的艺术总监,在最近的一次媒体采访中,对电影节上的一个老传统——映后鼓掌—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她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这种观影后的鼓掌习惯,认为这不应该成为衡量电影成功与否的标准。这番言论一出,立刻引起了不小的争议,尤其是在《编号17》这部电影在柏林电影节上的鼓掌时间没有戛纳电影节长的情况下。
翠西·图特的观点很明确,她觉得用鼓掌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一部电影的价值,简直就是胡闹。她强调,电影人当然应该得到观众的爱戴,但这不应该变成一场比拼谁的掌声更持久的比赛。这种观点在电影节圈子里还是挺新鲜的,因为长久以来,戛纳、威尼斯这些海外电影节都有一个传统,那就是电影放映结束后,观众会用热烈的掌声来表达对电影的喜爱。有时候,这种掌声能持续好几分钟,甚至更久。
说到这个,就不得不提影史上的一个记录。吉尔莫·德尔·托罗的《潘神的迷宫》在第59届戛纳电影节上,放映结束后,观众的掌声持续了整整22分钟,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成就,至今无人能破。这部电影的掌声时长,几乎成了电影节上的一个传奇,人们津津乐道。
,但是翠西·图特的批评,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这个传统。她认为,电影的价值不应该仅仅通过掌声的时长来衡量。电影是一门艺术,它的好坏应该由内容、导演的创意、演员的表演、故事的深度等多方面因素来决定。掌声,虽然是一种肯定,但并不是唯一的标准。
她的这番话,无疑是对电影节文化的一种挑战。毕竟,掌声时长这个传统,已经存在了很多年,很多人可能都已经习惯了用这种方式来评价电影。但翠西·图特的批评,也许能让我们更加关注电影本身,而不是那些表面的、形式上的东西。
当然,这并不是说掌声就完全没有意义。掌声是一种情感的表达,是对电影人辛勤工作的肯定。但是,如果我们过分关注掌声的时长,就可能会忽视了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。电影不应该只是一场掌声的比赛,它应该是一场艺术的盛宴。
翠西·图特的这番话,可能会引发更多的讨论。电影节的传统是否需要改变?我们应该如何更公正、更全面地评价一部电影?这些问题,都需要我们深思。但不管怎样,电影艺术的核心,永远应该是电影本身,而不是那些外在的、形式上的东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