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完全未知》全球票房破亿,口碑佳后劲强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提莫西·查拉梅遇上鲍勃·迪伦:一场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
詹姆斯·曼高德导演的新片《完全未知》最近在影院里掀起了一阵小旋风。这片子讲的是年轻时的鲍勃·迪伦,由”甜茶”提莫西·查拉梅来演,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。你知道”甜茶”平时都是那种文艺小生的形象,这次要演民谣传奇,刚开始听说这选角的时候,网上可是炸开了锅。不过看完电影的人都说,这小子还真把迪伦那股子劲儿给演出来了。
电影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片段,是迪伦在纽约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演出。查拉梅抱着把破吉他,手指头在琴弦上笨拙地移动——没错,1961年的迪伦吉他弹得其实不怎么样。但就是这种生涩感,配上他那种带着鼻音的独特唱腔,反而特别打动人。艾丽·范宁演的西尔维·罗素就坐在台下,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这个来自明尼苏达的毛头小子,那一刻你就知道,有什么东西要改变了。
说到鲍勃·迪伦,这老哥本名叫罗伯特·艾伦·齐默曼,明尼苏达州一个犹太家庭出身的小子。电影里有场戏特别真实:他刚到纽约那会儿,穷得叮当响,就住在朋友家沙发上,整天在咖啡馆里蹭演出机会。谁能想到这个连吉他弦都调不准的年轻人,后来能用一首《答案在风中飘》成为整个民权运动的代言人?曼高德导演很聪明,没有把迪伦神化,而是拍出了他早期的笨拙和坚持。
1965年 Newport 民谣音乐节那场戏绝对是全片高潮。迪伦突然插上电吉他玩起了摇滚,台下观众一片嘘声。爱德华·诺顿演的皮特·西格在后台气得差点用斧头砍断电线——这事后来成了乐坛传奇,有人说西格真这么干了,也有人说纯属谣传。电影里处理得很妙,诺顿那个想砍又没下手的纠结表情,把老一辈民谣人对电声化的抗拒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而查拉梅演的迪伦就站在台上,汗水把衬衫都浸透了,但眼神特别坚定,弹着《像一块滚石》,硬是把嘘声变成了掌声。
迪伦这人最神的地方在于,你永远不知道他下一步要干嘛。电影里有个细节特别有意思:记者问他”抗议歌手”的标签,他皱着眉头说:”我又不是专门写抗议歌曲的,我只是在写我看到的生活。”这话太迪伦了——他从来不愿意被定义,民谣、摇滚、蓝调、福音…什么风格都玩得转。吉他、口琴、键盘,逮着什么用什么。后来这老哥干脆搞起了”永不停息巡演”,从1988年开始,每年演个百八十场,到现在都没停,简直是个音乐永动机。
说到奖项,迪伦可能是唯一一个拿遍格莱美、金球、奥斯卡的音乐人。电影里没直接拍这些,但你能从那些小片段里看出端倪——比如他窝在旅馆里写歌,歌词改了又改;或者在录音室里跟乐手们死磕,一个和弦反复录十几遍。最逗的是有场戏,制作人跟他说”你这唱法太随意了”,他头都不抬:”那就对了。”
现在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迪伦的影响力有多大。这么说吧,没有迪伦,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布鲁斯·斯普林斯汀,没有大卫·鲍伊,甚至没有娄·里德。电影里有段蒙太奇特别带感:电台里放着《时代在变》,画面切到华盛顿大游行,切到反战集会,切到大学校园…迪伦的歌成了整个时代的背景音乐。
《完全未知》这个片名取得挺妙——既指迪伦刚到纽约时没人认识他,也暗示着他音乐里那种永远探索未知的精神。票房成绩也不错,全球1.34亿美元,说明还是有不少人愿意看这种音乐传记片的。不过这片子最成功的地方,是它没把迪伦拍成高高在上的文化符号,而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会紧张、会犯错、会固执的年轻人,如何在音乐中找到自己的声音。
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,要是1961年有人告诉那个睡在别人沙发上的迪伦,说六十年后会有好莱坞大明星来演他的故事,他八成会翻个白眼,然后继续写他的歌。这大概就是迪伦最酷的地方——他从来不在乎别人怎么想,只管做自己认为对的事。而《完全未知》最棒的一点,就是把这种态度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了今天的观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