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西游记》新拍:外国视角下的中国神话得失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”美猴王”遇上好莱坞:跨文化改编的甜蜜与陷阱
最近在香港国际影视展上,美国一家娱乐公司宣布要把《西游记》改编成《八戒》《美猴王》和《哪吒》三部动画电影。这事儿让我想起小时候第一次看迪士尼版《花木兰》时的感受——既新奇又别扭。新奇的是熟悉的木兰故事被注入了美式幽默,别扭的是那些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怎么看都不像我们课本里那个”代父从军”的巾帼英雄。
说到外国导演拍中国故事,其实早就是个老传统了。130年前电影刚发明那会儿,银幕上的中国人常常是白人演员把眼睛画细了假扮的。新中国成立后,法国导演克里斯·马克拍过《北京的星期天》,中法合拍的《风筝》还让两国小朋友一起放飞了友谊的梦想。记得《末代皇帝》里那个在紫禁城骑自行车的小皇帝吗?贝托鲁奇能把这电影拍成经典,全靠中国官方开放故宫实景拍摄,服装道具都严格考究,连溥仪弟弟溥杰都夸”像回到了童年”。
不过跨文化改编就像走钢丝,平衡不好就会翻车。去年那部迪士尼真人版《花木兰》就是个反面教材——福建土楼硬塞进南北朝故事,妆容像日本艺伎,凤凰变成扑棱蛾子,中国观众直呼”太出戏”。但成功的例子也不少,法国导演阿诺拍的《狼图腾》就把草原狼的野性拍得震撼人心,人与自然搏斗又共生的主题全世界观众都看得懂。还有《夜莺》里广西侗寨的山水,《烽火芳菲》里二战时期的江南小镇,都因为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神韵而显得真实动人。
现在好莱坞又要对《西游记》下手了,我倒不担心他们技术不行——皮克斯的动画水准摆在那儿。怕的是他们把孙悟空变成漫威式的嘴炮英雄,把八戒简化成贪吃卖萌的卡通猪。你看《功夫熊猫》为什么成功?阿宝笨拙可爱的样子确实很美国,但他拜师学艺、挑战自我的成长轨迹又很中国。梦工厂团队为了画好螳螂的招式,专门请来武术指导研究螳螂拳;建筑参考山西平遥古城,山水照着桂林漓江描摹。这种较真劲儿才配得上我们的文化瑰宝。
说到底,外国导演拍中国故事就像做一道宫保鸡丁——原料得是正宗的四川花椒和郫县豆瓣,但火候和调味可以按当地口味调整。关键是不能把荔枝肉当鸡丁,拿番茄酱充辣油。《狼图腾》导演阿诺在内蒙古跟狼群同吃同住三年,《末代皇帝》编剧花了五年研读清史档案,这种诚意现在还有多少制片方愿意给?当美国公司宣布要拍”美猴王三部曲”时,我们最想看到的不是特效多炫酷,而是他们能否理解孙悟空从顽石到斗战胜佛的心灵历程。
记得《西游记》原著里菩提祖师对悟空说:”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”这句话送给所有想讲中国故事的外国影人正合适。文化差异从来不是障碍,傲慢与敷衍才是。当八戒的九齿钉耙在好莱坞动画里挥舞时,希望它打碎的是刻板印象,耕耘出的是能让东西方观众会心一笑的沃土。毕竟,真正的好故事就像五行山下的悟空——任凭时空变换,那份人性的光彩永远压不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