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幻产业报告频出 多方力量助推产业飞跃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中国科幻产业这两年真是越来越热闹了,光是看数字就让人兴奋。前几天在北京首钢园开的第九届中国科幻大会上,一口气发布了四份重磅报告,把整个行业的家底都抖落出来了——2024年总营收冲到1089.6亿元,这可是连续第二年破千亿大关。要知道十年前大家聊科幻还只能掰着手指头数《三体》呢,现在光是去年就出版了758本科幻新书,摞起来怕是比姚明还高。
说到最赚钱的板块,游戏行业当仁不让。718.1亿元的总营收里,小程序游戏突然成了黑马,那些在地铁上随手点开的太空冒险小游戏,说不定就贡献了好几个亿。不过最让我意外的是《熊出没·逆转时空》拿了科幻电影票房冠军,19.8亿元的成绩把不少硬核科幻片都甩在后头。这片子我特地去看了,光头强穿越时空的设定虽然简单,但量子隧道的特效做得挺唬人,小朋友看得哇哇叫,家长也乐意买单。
出版圈的朋友应该偷着乐了,科幻阅读产业35.1亿元的营收看着不算多,但人家已经连续八年增长。现在去书店转悠,科幻区再也不是角落里的两三排架子,光是《三体》就有漫画版、青少版、精装典藏版七八个版本。有个编辑跟我说,现在签新人科幻作家都得排队,去年某平台连载的《银河外卖员》还没完结,影视改编权就卖出了七位数。
衍生品市场也玩出了新花样。25.3亿元的盘子里,最抢眼的要数某奶茶品牌跟《流浪地球》联名的行星发动机杯套——听说为了集齐七款不同颜色的发动机,有粉丝连喝半个月奶茶喝到血糖飙升。还有家做智能音箱的,把MOSS的声音系统内置成闹铃,广告词是”让毁灭人类的声音叫你起床”,结果双十一卖断货。
不过也不是所有领域都顺风顺水。科幻文旅虽然主题景区收入涨了,但整体营收还是在下滑。我去过成都某科幻主题乐园,周末的太空电梯项目排队三小时体验三分钟,vr眼镜上还留着前一位游客的粉底液印子。倒是横店新开的”三体沉浸剧场”挺有意思,观众要穿着防护服参与面壁计划,最后能不能阻止水滴攻击全看团队选择,这种玩法确实比单纯看展览带劲。
说到文化出海,《三体》图像小说在法兰克福书展被老外抢购的新闻还上过热搜。但真正闷声发大财的是游戏公司,81%的海外传播占比可不是闹着玩的。有个做星际殖民题材手游的哥们告诉我,他们专门为中东玩家设计了符合当地审美的太空服,结果在沙特畅销榜上挂了小半年。最近拉美突然冒出一堆《流浪地球》同人小说,智利网友甚至给刘培强写了穿越到阿塔卡马沙漠的外传。
现在连非科幻题材都开始”偷师”了。某古装剧里出现星图道具被考据党发现是参照了脉冲星导航系统,刑侦剧用脑机接口技术破案,就连乡村爱情故事最新季都加入了外星人误入象牙山的桥段。有制片人开玩笑说现在写剧本不在台词里塞点”曲率驱动””暗物质”都不好意思报选题。
消费者调研里有个数据特别有意思——85.3%的人觉得国产科幻质量靠谱。想起前年某部科幻片上映时全网群嘲”五毛特效”,现在观众宽容度明显高了。可能跟70多部科幻动画剧集轰炸有关,去年总播放量4.2亿次里,我贡献了至少二十次——没办法,谁让《灵笼》最终章更得太慢只能重刷。
要说遗憾也不是没有。大会上专家私下聊起,现在科幻创作陷入”大刘依赖症”,新人作家写长篇动不动就是千年宇宙史诗,其实像《球形闪电》那种接地气的创意反而稀缺。还有个游戏厂商吐槽,他们做了个讲月球种菜的模拟经营游戏,因为”不够宏大”差点没拿到科幻题材补贴。
临走前在首钢园三高炉底下看到个未来感十足的装置艺术,走近才发现是某车企用废旧零件拼的太空舱。这倒是挺像当下中国科幻的现状——用现实的零件组装想象的翅膀,虽然接缝处还能看到焊痕,但飞起来的姿态确实越来越漂亮了。听说明年大会要发布虚拟偶像主持人了,不知道会不会有数字版的刘慈欣出来讲段子,反正我是准备好继续掏钱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