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编辑部故事》痛别“牛大姐”童正维,88岁

《编辑部故事》痛别“牛大姐”童正维,88岁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 童正维:从”牛大姐”到银幕常青树,一位老艺术家的光影人生
4月14日晚,一个令人心痛的消息传来——著名演员童正维因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去世,享年88岁。这位在银幕上陪伴了几代观众的老艺术家,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然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。消息一出,无数观众自发在社交媒体上悼念,那些由她塑造的经典角色又一次浮现在人们脑海中。
default-20
提起童正维,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《编辑部的故事》里那个戴着老花镜、说话一本正经的”牛大姐”。这个角色实在太深入人心了,以至于很多观众都以为演员本人就是那样严肃古板的性格。但事实上,童正维的表演生涯远比”牛大姐”丰富得多。
在《编辑部的故事》里,牛大姐总是板着脸,对年轻编辑们的”新潮思想”嗤之以鼻,动不动就要”向领导反映”。但仔细看她的表演,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刻板的台词从她嘴里说出来,居然带着一种莫名的喜感。特别是和李冬宝斗嘴的戏份,明明是在批评对方,却总能让观众忍俊不禁。这种独特的喜剧节奏感,正是童正维表演功力的体现。
不过,要是以为童正维只能演这类角色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在《摩登家庭》中,她摇身一变成了时髦的都市老太太,和年轻人们打成一片;到了《大宋提刑官》,她又化身沉稳睿智的官宦夫人,举手投足间尽是古代仕女的优雅气度。这种角色跨度之大,让人不得不佩服老戏骨的可塑性。
记得《花儿怒放》里有一场戏,童正维饰演的老教师得知自己即将退休,默默整理教案的场景。没有一句台词,光靠眼神和细微的表情变化,就把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讲台的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。这种”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表演,现在想来依然令人动容。
2013年的《新编辑部的故事》算是给”牛大姐”这个经典角色画上了圆满句号。虽然剧集本身评价褒贬不一,但童正维的回归无疑是最大亮点。时隔二十多年,当她再次戴上那副标志性的老花镜,仿佛时光从未流逝,那个爱较真又可爱的牛大姐又回来了。有场戏是她偷偷学着用电脑,结果把键盘敲得震天响,被同事发现后还强装镇定,那种老派人物面对新科技的手足无措,被她演绎得既真实又幽默。
童正维的表演有个特点——她从不刻意抢戏,但只要有她在的场景,观众的目光总会不自觉地被她吸引。这大概就是老艺术家所谓的”舞台气场”。记得某次采访中,同剧组的年轻演员提到,和童老师对戏时,她总能给出最恰到好处的反应,让对手戏演员特别舒服。这种专业素养,正是现在很多年轻演员缺乏的。
除了影视作品,童正维在话剧舞台上也颇有建树。据说她特别重视台词功底,每次排练前都会把剧本翻得卷边。这种对艺术的敬畏之心,在当下浮躁的演艺圈显得尤为珍贵。有观众回忆,曾在话剧散场后偶遇童老师,她不仅耐心签名,还会认真询问观众对表演的看法,丝毫没有明星架子。
童正维的离世,让人不禁感叹一个时代的落幕。现在回看她那些作品,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对生活的深刻观察。她塑造的角色,无论是古板严肃还是开朗幽默,都带着那个年代特有的质朴与真诚。在特效大片泛滥的今天,这种靠扎实表演打动人心的艺术更显珍贵。
88年的人生,几十年的演艺生涯,童正维用一个个鲜活的角色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。正如某位网友的悼念:”牛大姐走了,但她教会我们的善良与正直永远都在。”或许,这就是一个好演员最大的成就——让虚构的角色拥有真实的生命力,长久地活在人们心中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库克电影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kk.yingshijun.com/5431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