罗伯特·德尼罗《耳语者》携手莫娜汉斯科特

罗伯特·德尼罗《耳语者》携手莫娜汉斯科特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
## 德尼罗的暗黑双城记:《耳语者》与《零日风暴》里的破碎英雄
罗伯特·德尼罗最近在网飞的两部作品里,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父亲形象演活了。在犯罪惊悚片《耳语者》里,他演一个退休警探比尔·霍布斯,整天穿着皱巴巴的格子衬衫在自家后院修修补补,直到某天接到儿子那个带着哭腔的电话——八岁的小孙子伊森在放学路上被人绑走了。
20250428034502282770
这个案子立刻让老比尔想起二十年前那个让整个警局夜不能寐的”耳语者”连环杀手。那家伙专门挑小孩下手,作案前总喜欢凑到受害者耳边说些没人听得懂的悄悄话。电影里有个特别瘆人的闪回镜头:昏暗的地下室里,一个小男孩被铁链拴着,墙上用血写着歪歪扭扭的童谣,而阴影里站着个戴鹿头面具的人影。
德尼罗演的这个祖父有种让人心碎的固执。他翻出积灰的案卷时手指在发抖,但硬是憋着不让自己崩溃。有场戏是他半夜偷偷溜进现任警探的办公室偷资料,结果被当成嫌犯按在地上。老家伙被反剪双手时还在嘶吼:”那杂种当年漏杀了一个目击者!” 这个细节后来成了破案关键——原来现在的绑架犯是在模仿当年的”耳语者”,而真凶早就藏在所有人的盲区里。
相比之下,德尼罗在政治惊悚剧《零日风暴》里演的美国前总统乔治·穆伦,表面光鲜得多。这个角色穿着定制西装在联合国发言时,镜头扫过他西服翻领上那枚小小的总统徽章,已经磨得有些掉漆了。剧集开场就是全球性的网络瘫痪:纽约证券交易所的显示屏集体跳动着乱码,洛杉矶的交通信号灯全部变红,而穆伦被紧急召去领导危机应对委员会。
最精彩的戏码是第三集的白宫战情室。当国防部长坚持要启动核反击系统时,穆伦突然把咖啡杯砸在电子作战地图上:”你们他妈的想过没有?这可能是某个地下室里的初中生搞的恶作剧!” 德尼罗说这句台词时,左眼肌肉不受控制地抽搐——这是他在《愤怒的公牛》里练就的绝活,现在用在这儿简直神了。后来剧情反转时观众才明白,这位前总统自己就藏着个惊天秘密:他任期内批准过的某个网络监控项目,可能就是这次全球危机的导火索。
两部作品里的德尼罗都在跟”声音”较劲。《耳语者》里他总把老式警用对讲机别在腰带上,明明有智能手机也不用;《零日风暴》里穆伦的招牌动作是摘掉助听器——政治家的生存法则就是”有些话要假装没听见”。小说改编的《耳语者》保留了原著里大段内心独白,德尼罗用那种芝加哥蓝领特有的含混腔调念出来特别带感;而《零日风暴》里他面对记者提问时,每个停顿都像精心计算过的政治地雷。
特别有意思的是两个角色的”工具箱”。退休警探比尔随身带着个生锈的饼干盒,里面装着当年没破的悬案照片,有张儿童鞋的特写镜头反复出现;前总统穆伦的”武器”是台1972年产的奥林匹亚打字机,他坚持用手写声明稿,有场戏是特勤局发现声明稿背面印着心理医生的预约收据。这些道具比任何台词都更能说明问题:一个是被往事困住的老警察,一个是被权力异化的政治家。
《耳语者》的导演詹姆斯·阿什克罗夫特特别擅长用天气制造压迫感。电影里绑架案发生那天下着冻雨,警车顶灯在冰面上折射出扭曲的蓝光;而《零日风暴》的导演莱丝莉·琳卡·格拉特则痴迷于电子设备的特写,有个长达两分钟的镜头就盯着穆伦的智能手机屏幕——不断弹出的紧急警报把锁屏壁纸(他和已故妻子的合影)切成碎片。
说到改编,原著小说《耳语者》里其实有大量关于凶手童年的闪回,电影把这些全删了,结果反而更吓人。就像老比尔在废弃游乐场找到孙子书包那场戏,观众只能听见旋转木马生锈轴承的吱呀声,却始终看不见躲在阴影里的人影。而《零日风暴》的编剧——普利策奖得主迈克尔·施密特——把自己报道过的真实网络战案例全塞进了剧情。第六集那个用比特币购买电网漏洞的情节,根本就是2015年乌克兰大停电事件的翻版。
德尼罗今年八十岁了,但这两个角色证明他依然是最会”用背影演戏”的演员。《耳语者》结尾有幕绝了:破案后他独自坐在孙子病床边,窗外救护车蓝光打在他佝偻的背上,观众能清晰看见他法兰绒衬衫第三颗纽扣缝歪了——这件衣服明显是他去世的老伴缝的。而在《零日风暴》大结局,当前总统对着镜头承认过错时,德尼罗让角色右半边脸沐浴在聚光灯下,左半边却完全隐没在阴影里,连眼白都看不见。这种表演根本不需要台词,光靠光影就能讲完整个故事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库克电影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kk.yingshijun.com/6823.html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