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追幸福的人》北京首映 彰显人物坚韧生命力
百度云链接: https://pan.baidu.com/s/n5xxv6t7ry6aRL5xT4Y644m
## 当镜头对准那些被生活选中的人
北京初春的傍晚还有些凉意,但《追幸福的人》首映现场却格外温暖。银幕上,一个瘦小的身影正用胳膊撑着地面”行走”——这是患有”脆骨症”的茯苓,她的每一次挪动都让观众屏住呼吸。导演祝捷说,这个镜头来自他十年前在汉中第一次见到原型家庭时的真实场景:”当时那个六岁的小女孩就是这样走过来给我开门的,她仰着脸笑的样子,让我决定要记录下这个家庭的故事。”
南吉在片中饰演的母亲让人印象深刻。为了这个角色,她真的跑去原型家里当了两个月保姆,每天给患儿洗澡喂饭,学着用特制背带把孩子绑在身上干活。”有次给孩子换尿布时她突然骨折了,我当时抱着她不敢动,眼泪直接砸在孩子脸上。”南吉回忆说,正是这种切肤之痛让她理解了角色:”这个母亲不是在表演坚强,而是把苦难嚼碎了咽下去,再从眼睛里透出光来。”
影片里有个细节特别戳心。母亲带着茯苓在北京求医时,为了省住宿费睡在医院走廊。夜里孩子疼得睡不着,母亲就抱着她看窗户上的冰花,说那是”冬天开的玻璃花”。这个情节来自真实故事,原型母亲在现场看片时突然捂住嘴——她没想到十年前随口编的童话会被记下来。如今她的女儿已经能用特制轮椅上学,镜头扫过观众席时,能看到这个女孩正把爆米花喂给身旁的小弟弟。
夏雨看完电影后红着眼眶说:”最震撼我的是那些没被拍出来的部分。比如母亲怎么在深夜里偷偷哭,比如他们一家怎么凑出北上的火车票钱。”这些留白恰恰是导演祝捷的用心之处,他十年跟拍积累的素材足以剪出五部电影,但最终只选择了最克制的表达。有个镜头是母亲在菜市场剥蒜打工,摄影机远远隔着人群拍她发红的指尖,这个画面比任何哭戏都有力量。
在艺术联盟影院上映的版本里,保留了大量原生态的生活场景:用板凳当助行器的茯苓,阳台上晾着的尿布,母亲记账本里密密麻麻的医药费。有场戏是茯苓第一次在学校被嘲笑后,回家对着镜子练习”正常走路”,结果摔得满腿淤青。演到这里时,影院后排传来很轻的抽泣声——是几个同样带着特殊孩子的家长,他们衣领上别着的蓝丝带,是罕见病群体的标志。
首映礼播出的VCR里,现在的茯苓已经会对着镜头做鬼脸了。她父亲在工地干活时摔伤的腿还没好利索,但全家人在廉租房里包饺子的画面,让银幕内外的人都跟着笑起来。这大概就是电影想说的:幸福不是苦难的反义词,而是像茯苓手里总攥着的那颗水果糖,再苦的日子也能品出点甜味。散场时,有个观众在意见簿上写了句话:”谢谢你们把镜头,对准了这些被生活选中的人。”